欢迎来到谭坤明官网!

国学大智慧:不畏红尘遮望眼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8-18
  • 发布者: 超级管理员
  • 来源: 本站
  • 阅读量:148

《金刚经》里说: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”像心静自然凉一样,外面的天气再炎热,只要心里不急躁、不慌张,平平静静就不会觉得热。不为外物所影响就叫静,不被外在的东西所填满就叫虚。这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态,外面的世界再纷扰、再复杂,只要你的心保持清醒,不让乱七八糟的东西干扰自己,就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。

李叔同生于天津的一户儒商之家。1911年,辛亥革命胜利,一些大的钱庄票号趁混乱之机宣布破产,将客户的银两据为己有。李家的财产也因此“一倒于义善源票号,再倒于源丰润票号”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李家将资金全部投到了盐田中。可政府突然宣布将盐田收归国家所有,才使得李家的所有投资化为乌有。

早年间,李叔同曾“浪迹燕市,走马章台,厮磨金粉”,在津、沪间与他交往的风尘女子很多,有坤伶杨翠喜,歌郎金娃娃,名妓谢秋云、朱慧百、李苹香等等。

1915年,李叔同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、音乐教员,每月往返于杭、宁和沪之间。他在杭州组织了“乐石社”,被推为社长,亦从吴昌硕游,入“西泠印社”为社员。夏丏尊、姜丹书、马一浮等文坛名人与他也往来密切。马一浮那时已是有名的居士,研究佛学,因此对李叔同的影响颇为深刻。

说起来,李叔同出家的原因,竟是因为夏丏尊无意间的一句玩笑话。有一次,学校请一位名人前来演讲,李叔同却与夏丏尊躲到湖心亭去吃茶。夏丏尊说:“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!”正所谓言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李叔同内心顿时受到很大的触动。

对于李叔同的出家,他的学生丰子恺先生以“三层楼”的说法阐述了自己的认识:我以为人的生活,可以分作三层:一是物质生活,二是精神生活,三是灵魂生活。物质生活就是衣食。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。灵魂生活就是宗教。“人生”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。第一层的物质生活好了,大家就都满足了;高兴的话,便爬到第二层楼——精神生活,那么世界上就多了许多艺术家;而“人生欲”很强的人,则要爬到第三层楼——灵魂生活,物质、精神都满足不了他们,他们要探究的是人生的究竟。

丰子恺说:“弘一法师走的正是人生的这三步,所以,他出家并不奇怪。或许,这也正是弘一法师抛却红尘,决心出家的真正原因。

“红尘”一词是从李唐王朝开始使用的。因为长安在西北,是黄土地质,盛世之下的长安总是车水马龙,夕阳下卷起的尘土在当时的长安人看来是红色的,故有红尘之说,后来把这个词用来形容俗世。

作为普通人,生活在这俗世间,离不开车子、房子、票子;少不了对名利的牵挂;舍不下儿女情长,要做到看破红尘并不现实,但也不能在其中迷失了心性。朱元璋有一句名言:“我本淮右布衣,天下于我何加焉?”我们要清楚地明白,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,自己的理想又是什么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进,不被种种外物迷失,遮挡住自己前进的脚步。

“不畏红尘遮望眼,月轮穿沼水无痕。”在名利面前保持宁静淡泊,知足常乐,面对鲜花掌声不忘形,受到冷嘲热讽不颓废,遇到坎坷失意不沮丧。外在的一切事物,存在都是无常的,如梦幻泡影,过眼云烟,何必因为它们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呢?

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中有云:“飞来峰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不要被红尘纷扰牵着鼻子走,“心随境转是凡夫,境随心转是圣贤。

列子,名御寇,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,曾师从关尹子、壶丘子、老商氏、支伯高子等。他隐居郑国四十年,不求名利,清静修道。主张循名责实,无为而治。

因家中贫穷,列子常常填不饱肚子,以致面黄肌瘦。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,以博个好士之名。于是,子阳就派人给列子送去十车粮食,列子虽再三致谢,却不肯收受实物。列子的妻子为此埋怨道:“我听说有道之人,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,而我却常常挨饿。现在,宰相送粮食给你,你都不接受,我真是命苦啊。

列子笑着对妻子说:“子阳并非真的了解我,现在,他只是听了别人的话送我粮食。那以后,他也可能因听了别人的话而怪罪我。我还是不接受的好。

一年后,郑国发生变乱,子阳被杀,其党多被株连致死,只有列子得以安然无恙。

李斯为秦相,功劳卓著。但秦二世二年七月,他却因遭奸人诬陷,被腰斩于咸阳市。临行的时候,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:“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,岂可得乎!”在此时的李斯眼中,什么功名利禄都比不上“陪着儿子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打猎”,可惜他明白得太晚。

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里写道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我们要做到虽生活在红尘,而心不在红尘;做到荣辱不惊,不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,才能让我们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。

版权所有:谭坤明官网 湘ICP备18008845号-1

18670357898

扫一扫

扫一扫